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理論上
Sociological Theory (1) 
開課學期
100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何明修 
課號
Soc3002 
課程識別碼
305 4030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7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01theor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在國內外的社會學系課程中,社會學理論通常被安排為一學年的必修課程。一般而言,社會學理論所教授範圍從十九世紀初的古典社會學,一直到二十世紀末以降的後現代化理論。前半部的課程會比較接近觀念史,涉及許多哲學性議題的討論,例如社會知識的起源與成立條件;而後半部的課程則是會與當代生活經驗貼近,討論文化多元主義、網際網路、災難、親密性的各種議題。因此,社會學理論的課程可以稱得上是包山包海,在教學上是格外具有挑戰性。

就教學目標而言,社會學理論的課程應該達到是啟蒙的作用,使得修課同學學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審查他們所處的日常生活世界。事實上,理論(theory)一詞的希臘字源(theoria)即是來自於「觀看」(theorein)。這亦即是說,理論即是一種觀點,提供我們不同的社會圖像。因此,在各種經驗研究中,一旦忽略了理論背後的本體論預設,不同理論之間的爭議就有可能淪為「見樹不見林」,無法直接觸及最核心的部分。在這一點,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很不同。研究自然科學史的學者指出,科學進步的條件之一就是不斷地忘掉其誕生之父(forgetting its father)。因此,我們不必精研牛頓的《自然哲學原理》也可以了解古典物理學的內容,同樣地,要知道什麼是生物學的演化論,也沒有必要唸達爾文的《物種起源》。在自然科學的進程中,前人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些公式或模式,成為所有後人的共同遺產與努力的起點。所以,其他學科的大學部至多只有思想史的課程設計,而沒有專門的理論課程。

然而,社會學的情形卻非如此。社會學的關切範圍一直在擴展,學者所運用的研究工具與分析技巧也隨時代而精進。但是,若干基本問題與兩難不斷地在社會學史中引發討論,導致爭議。這些問題包括:(1)社會世界是主觀的文化建構或是客觀的結構決定?(2)造成社會變遷的源頭是來於個人行動亦或是結構矛盾?(3)探討社會的基本單元到底是該放在個體或是集體的層次?社會學是否可能成為一門客觀的科學?這些質問不是無關緊要的,在任何一個經驗研究領域,社會學家都得時常面對此類的自我反思。社會學理論是引導入門者從事這類思考的必經途徑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目標
(1)熟悉古典社會學理論與概念
(2)思考社會學所關切的基本問題
(3)運用古典社會學理論,以解釋各種社會現象
(4)培養理論性思考的能力 
課程要求
本課採取雙重的上課方式,一是傳統的課堂講授(lecturing),二是課堂時間以外的經典讀書小組。
在課堂講授方面,我預計在每週前兩節課說明與解釋不同的理論派別,在最後一節,我會設計一些應用性的問題,來請同學回答。每次上課,我都會準備ppt檔案,並且在上課前放置在cieba網站上。
經典讀書小組則是本課程的創舉。我的基本想法如下:
大班制的課堂講授,往往只能提綱挈領式列舉理論的要點,而無法詳述某個理論內部的有機關連。如此一來,很多修課同學會產生錯誤的認為,彷彿社會學理論就是要死背一堆過時的人名與專有名詞;他們無法掌握理論概念的起源脈絡,更遑論運用這些理論,來成為他們自己觀看社會時所採用的觀點。在這種情況下,社會學理論經常成為社會學系學生所厭惡的一門課,他們往往認為「理論」是抽象的、艱澀的、與生活脫節的,而這正好是這門課所應該打破的刻板印象。
基於上述的理解,申請者想要引用讀書小組之形式,作為社會學理論的延伸教學。從很久以來,許多大學社團都有採用這種「讀書會」、「讀書小組」的方式,來進行知識的傳遞。相對於正規的課堂講授,讀書小組的特色在於:
(1)博士班學生帶領,而不是教授指導,因此容易較平等與多元的討論與發言,而又不會完全流於空談。
(2)輪流導讀與相互批判的設計,提升了同學的參與意願,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待教師講授「標準答案」。
(3)以經典文本取得代傳統的教科書,容許更多的詮釋可能,並且引導參與同學進入對話與批判的過程。
(4)以精讀(close reading)為取向的讀書小組,透過逐字逐句的語意推敲,進而掌握整體的經典肌理,培養思辨的研究態度。
本課程獲得台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「教學改進研究計劃」補助,因此能夠聘任四位博士班學生,來擔任輔導員的工作。

經典讀書小組的進行方式
(1)分組:在開學前兩週完成分組。預計全班分為八組,每位博士班輔導員負責帶領兩組。
(2)選定小組討論時間:分組完成後,依據修課同學的空堂,自行排定八週的小組討論時間。每次小組討論不得少於兩小時。最好選定週一至週五的白天時段,儘可能利用社會系館的空間。如有必要,再請系辦協調調撥空間。
(3)小組討論成員與工作分配:每週要有一位修課同學擔任導讀員。
(a)所有小組成員在討論前都需要完整閱讀指定的經典文本。
(b)每次小組討論,選定一名同學擔任導讀員。導讀員需要準備一頁的簡報綱要,內容包括以下三點:(1)作者在指定讀物中講什麼、(2)有那些論點是你同意的,又有那些是你所不同意的、(3)這些論點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什麼社會現象。
(c)針對導讀員的簡報內容,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提出質疑與批判性的意見,導讀員需要提出相應的答覆與說明。
(d)博士班研究生所擔任的工作主要有兩項。在每次小組討論之前,協助導讀員理解閱讀文本;其次,在小組討論過程中,適時介入,解答小組成員所無法解答的疑惑。基本上,博士班研究生需要儘可能地鼓勵所有參與成員踴躍發言,維持由下而上的、平等的討論氣氛。針對同學們的疑問,儘量地以引導性的方式,利用經典文本的內容,協助自行獲得解答。
(e)博士班學研究生同時也進行參與觀察研究,並且進行讀書小組學習檔案的記錄與撰寫。
(4)小組討論不佔用正式授課時間,但同學的參與狀況仍將列入期末的成績評量並作為觀察分析的一環(佔40%)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0:00~12:00 備註: 請先預約 
指定閱讀
Callinicos, Alex (2000) 《社會學理論思想的流變》,簡守邦譯。台北:韋伯文化。
Ritzer, George and Douglas Goodman (2004) 《社會學理論》,上冊,柯朝欽、鄭祖邦譯。台北:巨流。
Turner, Jonathan H. et al. (1997) 《社會學理論的產生》,韋本譯。台北:洪葉文化。 
參考書目
Aron, Raymond (1968)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, 2 volumes. New York: Anchor Books.
Collins, Randall (1994) 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Giddens, Anthony (1989) 《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:馬克思、涂爾幹、韋伯》,簡惠美譯。台北:遠流。
Coser, Lewis, A. (1990) 《社會學思想名家》。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2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20% 
 
3. 
課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 
20% 
 
4. 
經典讀書小組表現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課程簡介
[星號代表經典讀書小組進行之週次、主題與讀物] 
第2週
9/20  啟蒙時期的社會哲學
Callinicos, 「第一章:啟蒙時代」,頁13-49。 
第3週
9/27  革命與反革命的社會理論
Callinicos, 「第二章:黑格爾」,頁51-71;「第三章:自由派與反動派」,頁75-96。
 
第4週
10/04  孔德:實證主義與社會學
Turner et al., 「第三章:孔德的社會學」,頁29-50。
 
第5週
10/11  馬克思(I):歷史的辯證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二章:馬克思」,頁66-110。
*[創造歷史的物質條件]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(1989) The German Ideology (New York: International Publisher), pp. 42-52.
 
第6週
10/18  馬克思(II):勞動與異化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二章:馬克思」,頁66-110。
*[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]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(1978) “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.” Pp.56-67, i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(Moscow: Progress). 
第7週
10/25  馬克思(III):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二章:馬克思」,頁66-110。 
第8週
11/01  涂爾幹(I):社會學的方法論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三章:涂爾幹」,頁112-165。 
第9週
11/08  期中考 
第10週
11/15  校慶停課 
第11週
11/22  涂爾幹(II):社會整合與社會分工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三章:涂爾幹」,頁112-165。
*[現代社會的病理學研究]Emile Durkheim (1997)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(New York: Free Pres), pp.310-322. 
第12週
11/29  涂爾幹(III):宗敖、教育與社會改革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三章:涂爾幹」,頁112-165。
*[集體儀式與社會團結]Emile Durkheim (1965)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(New York: Free Pres), pp.474-479. 
第13週
12/06  齊默爾(I):社會互動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五章:齊默爾」,頁234-272。
*[社交是社會的縮影]Georg Simmel (1971) “Sociability.” Pp. 127-140 in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, ed. by Donald Levine (Chicago: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). 
第14週
12/13  齊默爾(II):資本主義的文化與心理考察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五章:齊默爾」,頁234-272。
*[都市作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]Georg Simmel (1971) “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.” Pp. 324-339 in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, ed. by Donald Levine (Chicago: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). 
第15週
12/20  韋伯(I):詮釋社會學的方法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四章:韋伯」,頁163-233。
*[科學知識與社會價值]Max Weber (1948) “Science as a Vocation.” Pp. 147-156, in From Max Weber: Essays in Sociology, eds. by H.H. Gerth and C. Wright Mills (London: Routledge). 
第16週
12/27  韋伯(II):資本主義與理性化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四章:韋伯」,頁163-233。
*[宗教作為行動的導引]Max Weber (1948) “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.” Pp. 267-277, in From Max Weber: Essays in Sociology, eds. by H.H. Gerth and C. Wright Mills (London: Routledge). 
第17週
1/03  韋伯(III):支配的類型
Ritzer and Goodman, 「第四章:韋伯」,頁163-233。 
第18週
1/10  期末考